长城保护不只是需要新闻关注
|
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,无固定经济来源。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、设计、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,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。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,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。 |
|
近来的两则新闻,让“长城”这一文化符号再次走入公众的现实视野:著名古建专家、“长城保护第一人”罗哲文先生在京逝世,陕西榆林一段明长城毁于违章建筑。
罗老的长城保护之功供世人铭记,榆林长城被毁让我们忧虑。两个新闻蕴含着同样的思考:在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之下,像长城这样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如何继续保存下去,免于成为“消逝的风景”,还要在新的文明土壤上焕发生命力?
尽管有罗老等文物专家、有识之士奔走呼号,尽管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《长城保护条例》,使长城保护有了法制基础,尽管时有耳闻的破坏事件不断唤起人们对长城保护的关注,但长城保护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,长城被破坏和消失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。看看中国长城学会2006年前后的调查数据,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%,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%。在河北,仅就长城墙体保护状况来说,80%以上为“较差”“差”甚至“消失”。
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北台吴家梁村附近,一个新建的搅拌厂,一无任何城建审批手续,二未到相关文保部门办理文物勘察申请,就是这样的违章建筑轻而易举地摧毁了一段明长城。类似的破坏剧情,在各地修路、建厂、上项目的隆隆机器声中已经多次上演。随着经济的发展、物质层面的改善,“长城没有了,但长城砖家家有”的取材性破坏少了,但因为建筑规划、工程项目、旅游开发、盲目修复等带来的破坏性后果,正在成为长城难以承受的“发展之重”。这背后,暴露了地方经济利益的膨胀、文保部门的弱势与失职以及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。很大程度上,长城的命运,是中国古建筑在现代化情境下如何生存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“罗老走了,精神永存——万里长城永不倒”,在昨天的追悼会现场,山西忻州长城学会打出这样的牌子。“永不倒”的长城需要常态关注与呵护,我们不能在罗老这样的长城卫士离去的时候才想起长城,不能在某段长城遭到破坏的时候才想起长城。让长城继续巍然屹立的,是法制的完善与执行,是各地各部门的协同治理,也是广大公民的积极行动,把视线跳出风景独好的八达岭、山海关等,把目光投向大量自生自灭、情况危殆的长城。
lanmeipanda于
2012-05-21 09:37:51 发表在分类:
长城心情 中
(40000次点击) | 标签: